太原垃圾分类,还需跨过几道坎
高价回购、与信用挂钩、严管重罚、征费管理……近期,国内众多城市频频出招试图破解垃圾分类难题。今年5月份,我市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。我市将采取哪些举措?还需跨过几道坎?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。垃圾年增8%分类势在必行
在市区通往阳曲县侯村乡的道路上,每天满载垃圾的环卫车络绎不绝。从2008年至今,除1000吨生活垃圾被用于焚烧发电外,其余生活垃圾均被运至侯村生活垃圾填埋场。越来越多的垃圾多年前便已让设计处理能力1500吨/日的填埋场不堪重负。
我市到底每天产生多少生活垃圾?环卫部门数据显示是4500吨以上,且每年还在以8%的速度增加。“新建垃圾填埋场选址十分难,除扩大垃圾焚烧发电厂规模外,最根本的出路还得对垃圾进行分类,做到生活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。”市环卫局副局长时中瑛表示。
垃圾分类,就是将垃圾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分类储存、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,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,做到物尽其用。一方面,可利用垃圾被循环利用产生经济效益,另一方面实现了垃圾减量化,降低了处置成本,减少了对自然的危害。市民认知不高回收体系缺失
早在2006年,我市便采取了垃圾分类的举措。细心的市民会发现,绝大部分道路旁的垃圾箱均为两个箱体,其中一个标注“可回收垃圾”,另一个标注“不可回收垃圾”。然而,使用过程中却并没有明显不同,各种垃圾混杂在一起。唯一的分类则是拾荒者一个挨一个翻拣着可以当废品卖钱的东西。一位环卫工作者坦言,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执法体系,这些垃圾箱的象征意义和宣传意义远远大于其分类收集垃圾的作用。”
走访得知,除了市民对于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认识还不够外,垃圾分类回收机制整体缺失,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是最根本的缺陷。
“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,从居民家中到楼院的配套垃圾桶、再到收集转运设施,然后是配套的处理设施,只要有一个环节跟不上,就会功亏一篑。”“首先,居民能否从源头处将垃圾进行分类,是整个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的基础。其次,基础设施的配套是整套体系运转的关键。按照目前状况,即便有的区域垃圾进行分类,但在转运过程中,由于专业清运车辆和终端资源化利用设施的缺失,环卫工人还得将垃圾混装在一起,或运往焚烧发电厂,或运至垃圾填埋场。”“垃圾回收体系的建设,需消耗大量资金、人力和物力,目前国内还未有城市达到这一标准要求。”时中瑛坦言。大分流小分类我市摸索前行
按照现有设施设备,我市环卫部门确定了“大分流、小分类、分门别类处理”的垃圾处置格局。建筑垃圾运往渣土场处置;医疗垃圾由专业的收集人员定时上门密闭收集,集中处置;枯枝树叶等园林垃圾运往晋源园林垃圾场进行生化处理;钢渣等工业垃圾由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置……
对日产量巨大的生活垃圾,环卫部门暂定小店区、迎泽区、高新区、经济区等地按“可焚烧、不可焚烧”进行分类。不可焚烧的垃圾,填埋处理。可焚烧的垃圾,运往垃圾焚烧发电厂,经过5至7天的发酵,增加热值后再焚烧,既减少了垃圾量,又提高了发电量;其他县(市、区),则按“有机物、无机物”进行分类,逐步探索分类收集、运输、处理工作机制。
与此同时,我市今年将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和分类运输,包括社区和村庄在内,先期选定10个试点,2016年扩大到30个试点。到2017年,全市范围内20%的区域要分类收集。2018年分类收集的范围增加一倍,达到40%。到2020年,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%,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下降6%,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60%,逐步达到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。
另外,我市还将启动循环经济环卫产业园区建设。园区规划建设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、500吨的餐厨垃圾处置厂、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、700吨的污泥处理厂、25吨的医疗垃圾处理厂等一大批垃圾终端处理设施。
在市区通往阳曲县侯村乡的道路上,每天满载垃圾的环卫车络绎不绝。从2008年至今,除1000吨生活垃圾被用于焚烧发电外,其余生活垃圾均被运至侯村生活垃圾填埋场。越来越多的垃圾多年前便已让设计处理能力1500吨/日的填埋场不堪重负。
我市到底每天产生多少生活垃圾?环卫部门数据显示是4500吨以上,且每年还在以8%的速度增加。“新建垃圾填埋场选址十分难,除扩大垃圾焚烧发电厂规模外,最根本的出路还得对垃圾进行分类,做到生活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。”市环卫局副局长时中瑛表示。
垃圾分类,就是将垃圾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分类储存、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,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,做到物尽其用。一方面,可利用垃圾被循环利用产生经济效益,另一方面实现了垃圾减量化,降低了处置成本,减少了对自然的危害。市民认知不高回收体系缺失
早在2006年,我市便采取了垃圾分类的举措。细心的市民会发现,绝大部分道路旁的垃圾箱均为两个箱体,其中一个标注“可回收垃圾”,另一个标注“不可回收垃圾”。然而,使用过程中却并没有明显不同,各种垃圾混杂在一起。唯一的分类则是拾荒者一个挨一个翻拣着可以当废品卖钱的东西。一位环卫工作者坦言,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执法体系,这些垃圾箱的象征意义和宣传意义远远大于其分类收集垃圾的作用。”
走访得知,除了市民对于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认识还不够外,垃圾分类回收机制整体缺失,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是最根本的缺陷。
“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,从居民家中到楼院的配套垃圾桶、再到收集转运设施,然后是配套的处理设施,只要有一个环节跟不上,就会功亏一篑。”“首先,居民能否从源头处将垃圾进行分类,是整个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的基础。其次,基础设施的配套是整套体系运转的关键。按照目前状况,即便有的区域垃圾进行分类,但在转运过程中,由于专业清运车辆和终端资源化利用设施的缺失,环卫工人还得将垃圾混装在一起,或运往焚烧发电厂,或运至垃圾填埋场。”“垃圾回收体系的建设,需消耗大量资金、人力和物力,目前国内还未有城市达到这一标准要求。”时中瑛坦言。大分流小分类我市摸索前行
按照现有设施设备,我市环卫部门确定了“大分流、小分类、分门别类处理”的垃圾处置格局。建筑垃圾运往渣土场处置;医疗垃圾由专业的收集人员定时上门密闭收集,集中处置;枯枝树叶等园林垃圾运往晋源园林垃圾场进行生化处理;钢渣等工业垃圾由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置……
对日产量巨大的生活垃圾,环卫部门暂定小店区、迎泽区、高新区、经济区等地按“可焚烧、不可焚烧”进行分类。不可焚烧的垃圾,填埋处理。可焚烧的垃圾,运往垃圾焚烧发电厂,经过5至7天的发酵,增加热值后再焚烧,既减少了垃圾量,又提高了发电量;其他县(市、区),则按“有机物、无机物”进行分类,逐步探索分类收集、运输、处理工作机制。
与此同时,我市今年将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和分类运输,包括社区和村庄在内,先期选定10个试点,2016年扩大到30个试点。到2017年,全市范围内20%的区域要分类收集。2018年分类收集的范围增加一倍,达到40%。到2020年,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%,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下降6%,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60%,逐步达到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。
另外,我市还将启动循环经济环卫产业园区建设。园区规划建设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、500吨的餐厨垃圾处置厂、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、700吨的污泥处理厂、25吨的医疗垃圾处理厂等一大批垃圾终端处理设施。